中国光伏40年——崛起之路

中国光伏40年

崛起之路





第一阶段:星星之火



中国光伏40年——崛起之路


1983年

中国第一座10kW民用光伏电站,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光伏电站,在甘肃省榆中县园子乡小岔村落成,为当地130户家庭提供生活用电。历经40年风霜雨雪,该电站目前仍在持续发电,功率保持在7kW左右。

1984年

云南半导体器件厂从美国SPIRE公司引进了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线,成为当时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厂家。

1996年

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在津巴布韦召开,受此影响,中国政府开始将太阳能发展与应对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并提出了10年对策与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1998年

我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同年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光伏发电技术的市场化应用。

1999年

保定英利承担国家年产3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填补太阳能电池商业化生产空白。

2002年

无锡尚德建立10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获得成功,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总和,将中国与国际光伏产业差距缩短了15年。


这一阶段,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设备、产线均从国外引进,仅有的太阳能电池厂还脱胎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半导体研究研发出的电池也主要用于空间领域。

零星分布于宁波、开封等地的太阳能电池厂,制造工艺也是模仿早期生产空间电池的工艺。施正荣曾表示,“自己回国创业之初,仅有的4家光伏厂商设备全部依靠进口,这四家厂商有的还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技术。


中国光伏40年——崛起之路


第二阶段:野蛮生长



2004年

德国修改《可再生能源法》,为了确保新能源转型,德国为电力公司回购太阳能发电价格给予了每度0.5欧元(当时电价是每度0.1欧元)补贴,居民安装太阳能的热情高涨。中国闻风而动,掀起了太阳能电池产线扩张热潮。

2005年

尚德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同年,彭小峰在江西新余成立了赛维LDK,并投产100MW硅片产能成为当年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商。

2007年

协鑫建成国内最大的1500吨级多晶硅设施,在此之前的2005年,全国多晶硅产量仅为60吨。

我国太阳电池产量达到1088MW,占世界总产量的27.2%,成为世界太阳电池的第一大生产国。但截止2007年底,国内光伏系统累计仅安装100MWp,约占世界累计安装量的1%。

2008年

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欧美国家大幅度下调光伏补贴,导致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光伏行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这一阶段,我国光伏“三头在外”,原料、市场、设备均依赖国外冷氢化核心技术的突破,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原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陈维平回忆:“2006年之前,我国多晶硅严重依赖进口,那时年产量不足100吨,仅用于半导体行业。”但此时,国内光伏产业属于典型的“来料加工”,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仅靠“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优势维持,在面临外界风浪时毫无抵抗力。

中国光伏40年——崛起之路


第三阶段:独立自强




2009年

中国政府开展光伏特许权招标、太阳能光伏建筑示范项目、金太阳工程,成为中国光伏战略反攻、开拓国内市场的肇始,此时中国光伏补贴仍然激励以竞价和投资安装补贴为主,即容量补贴。

2011年

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该政策成为中国光伏标杆电价的里程碑,从此中国光伏补贴政策开启电量补贴时代。

2012年

中电光伏牵头国家863项目,正式吹响了我国PERC电池产业化的号角。

2013-2014年

在诸多厂家和机构的长期技术储备和研究基础之上,国内PERC电池进入商业化和量产阶段。其中,晶澳作为国内首家打通PERC产业链的企业,实现小批量生产,试产效率达到20.3%。

2013年

隆基绿能通过自主研发,引领连续直拉单晶技术(RCZ)革新与产业化应用,当年实现单晶硅片产销全球第一。

2016年

国家能源局实施的“光伏领跑者计划”引领国内PERC电池正式开启产业化量产,平均效率达到20.5%,隆基绿能开始大规模量产PERC电池与组件,由此带动了单晶PERC的产业革命。

2017年

中国光伏产业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份额,规模、产能位居全球第一。同年,单晶硅片出货量超过多晶硅,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这一阶段,随着RCZ技术、金刚线切割技术的突破,单晶逐渐取代多晶成为市场主流。

与此同时,由于PERC电池技术被快速导入量产使单晶技术的降本优势更加凸显,单晶PERC加速成为光伏产业的主流技术,并引领光伏行业进入“PERC时代”。

与此同时,中国光伏开始摆脱国外依赖,走向独立自强。


中国光伏40年——崛起之路


第四阶段:全面领先



2017年

常规电池市场份额开始下降,国内PERC电池市场份额提升至15%,其产能已增至8.9GW。同年,晋能科技成为国内最早试生产HJT电池的厂商,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中试生产阶段。

2018年

国内厂商开始积极布局TOPCon技术,晶科能源在大面积商用硅片底上制备的N型TOPCon电池最高效率达到了24.19%。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IBC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04%。

2019年

PERC电池规模化量产加速,量产效率达22.3%,产能占比超过50%,正式超过BSF电池成为最主流光伏电池技术。

2021年

黄河水电建成了中国首条IBC电池量产线,产能200MW,平均效率突破24%。同年,爱旭股份开始研发BC技术路线并创造出了ABC电池,其转化效率接近26.5%。

2022年

隆基绿能打破尘封五年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纪录,转换效率达26.81%,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太阳能科技公司创造的迄今为止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记录。

2023年

经过多年各种技术路线深入研判后,隆基绿能将BC电池技术明确为未来技术路线主要方向。此后,越来越多企业宣布布局BC电池。

隆基绿能研发的晶硅-钙钵矿叠层电池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转换效率达到33.9%,刷新该项电池技术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

中国光伏行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装机规模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新增装机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4年-2022年,中国企业、研究机构在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上共打破世界纪录56次;2022年,刷新效率纪录14次。中国光伏从零到一艰难起步,从“三头在外”到实现多个世界第一,历经40年发展壮大,到如今成为中国名片,背后是无数光伏人持之以恒的奋斗和拼搏。


中国光伏40年——崛起之路

来源:中科弘业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END


艾邦建有“光伏产业交流群”,群友有光伏电站、BIPV、光伏组件,电池片、背板,封装胶膜,接线盒、接插件、光伏边框、光伏支架、逆变器、光伏玻璃等零部件以及EVA、POE、PVDF、PPO、PA、硅PC、PET膜、氟材料、光伏银浆、焊带、粘接剂等材料以及相关生产、检测设备的上下游企业。欢迎扫码加入探讨。

中国光伏40年——崛起之路

推荐阅读:
复材光伏边框需喷涂,12家水性聚氨酯涂料企业介绍
拉挤成型用聚氨酯树脂生产企业10强

复材光伏边框生产核心—中国聚氨酯拉挤成型设备企业10强

复合材料光伏边框趋势渐成,20家企业秣马厉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光伏网):中国光伏40年——崛起之路

艾邦建有“光伏产业交流群”,群友有光伏电站、BIPV、光伏组件,电池片、背板,封装胶膜,接线盒、接插件、光伏边框、光伏支架、逆变器、光伏玻璃等零部件以及EVA、POE、PVDF、PPO、PA、硅PC、PET膜、氟材料、光伏银浆、焊带、粘接剂等材料以及相关生产、检测设备的上下游企业。欢迎扫码加入探讨。 光伏连接器的安装步骤

作者 808,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