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光伏行业继续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09亿千瓦,同比增长55.2%。
国家能源局表示,目前,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分别超过334亿美元和2453亿美元。
据光伏产业网统计,截止发稿时,光伏设备板块上市公司已有43家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其中20家净利润预增,3家预计扭亏,报喜比例接近60%。
从细分领域来看,业绩预增的上市公司中布局光伏辅材领域最多,共有7家。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加工设备紧随其后,分别有5家。
而在盈利预增的20家上市公司中,阳光电源、协鑫集成、晶科能源、上能电气、中信博、微导纳米、欧晶科技、同享科技预计增幅居前,超过100%。
大厂预计利润下滑
尽管多数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也有不少企业临近年关却突遭业绩变脸。
作为硅片环节的双寡头之一,TCL中环首当其冲。
去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1.88亿元。但其最新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42亿元至48亿元,同比下降29.6%~38.4%。
以此计算,TCL中环去年第四季度预计亏损13.88亿元至19.88亿元。
谈及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TCL中环方面表示,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的释放,终端装机和上游供应走向失衡,产能扩张导致竞争博弈加剧,产业链价格波动下行,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TCL中环的突然“失速”,更像是第四季度光伏产业链整体颓靡的一个缩影。
年初,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在披露的业绩预告时就曾提到,Q4净利润呈现环比下滑风险。
业绩预告“喜忧参半”
当前,光伏行业正处于阶段性产能过剩状态,硅料价格持续下滑,组件跌至1元/瓦以下,进一步挤压了硅料、电池片、组件等环节企业的利润。
过去两年,众多企业跨界切入光伏产业链,行业产能突飞猛进,而深耕产业链的老牌公司则不断扩产以保持竞争优势。
供给的大量增加,对光伏产品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前不久,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光伏行业新一轮“寒冬”已至。
产能过剩、价格下探、低价出清,一些光伏企业会被淘汰出局。参与者将减少,企业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去年5月的SNEC光伏展上,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也曾有过类似发言,他表示,“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激烈的竞争中,高成本的落后产能可能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而具有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资金优势的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正如高测股份在调研中提到的,从目前光伏主流大厂的业绩预告看,已身处行业前列的企业或许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
上文中提到,光储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业绩去年大涨170-200%。
根据阳光电源公告,2023年全球新能源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公司聚焦主赛道,在市场和研发上纵深发力,持续推进产品和服务全覆盖战略,发力数字化赋能,强化精益化运营,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新能源投资开发等核心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品牌势能进一步提升,同时受益于上半年外币汇率升值、海运费下降等因素,报告期内净利润大幅增长。
同样令人惊喜的还有天合、晶科、东方日升等组件企业。
1月30日,多家光伏组件头部厂商披露业绩预告,天合光能预计2023年年度净利润约为52.72亿元到约58.28亿元,同比增加43.27%到58.36%;
东方日升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去年归母净利13.2亿元—17亿元,同比增长39.73%—79.95%;
协鑫集成预计去年实现营收155亿元至170亿元,同比增长85.6%—109%,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亿元至2.2亿元,同比达到152.9%—270.9%。
二季度末有望回暖
进入2024年,组件的环节“价格战”还在持续。在本月公示的中国电建42GW组件集采项目开标中,共有55家企业给出报价,其中P型组件的最低综合报价为0.806元/W,而N型组件的最低报价为0.87元/W。
与硅片环节现状相似,组件板块目前处于阶段性结构型产能过剩时期。此前,在乐观的市场预期下,组件厂通过扩产抢占份额。
根据机构统计,组件总体供给产能已经超过1000GW,远超终端需求,这也是导致部分组件厂开工率维持在50%—60%的原因。
来源:能源电力公社
END
艾邦建有“光伏产业交流群”,群友有光伏电站、BIPV、光伏组件,电池片、背板,封装胶膜,接线盒、接插件、光伏边框、光伏支架、逆变器、光伏玻璃等零部件以及EVA、POE、PVDF、PPO、PA、硅PC、PET膜、氟材料、光伏银浆、焊带、粘接剂等材料以及相关生产、检测设备的上下游企业。欢迎扫码加入探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光伏网):43家光伏企业业绩预告出炉,有人净亏10多亿